他写了两部书:一部叫做《碧岩录》(也称《碧岩集》,十卷),一部收做《击节录》(二卷)。
第三,哲学家们对分析哲学运动的历史考察,表明他们对分析哲学运动的成就及其困难有了重新认识。众所周知,分析哲学总是被看作非历史的,但分析哲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却不断地向我们显示着这种哲学传统的历史特征。
或者说,当分析哲学被确立为一种传统的时候,它就已经走进了历史。⑦索姆斯在2006年美国哲学会太平洋分会的年会上对这些批评意见做出了集中回应,对自己的观点给出了辩护。②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Michael Beaney,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③该系列丛书由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已经出版的19本著作既包括了对波尔查诺、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斯特宾、卡尔纳普、达米特等哲学家的专门研究,也包括了一些专题研究,如分析哲学中的历史转向、摹状词理论、早期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中的判断与真理等,还包括了塔尔斯基的最新文集《语言哲学与逻辑》。分析哲学运动对当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还表现在重新确定了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从科学的最新发展中寻找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以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重新认识哲学在当代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对科学性质的说明则在根本的意义上推进了近代哲学家们对思想逻辑的本质诉求。
当然,在语言哲学领域仍然凸显了其特有的问题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维语义学以及对指称和意义问题的研究。①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哲学界对分析哲学历史关注的开始,由此,围绕分析哲学运动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它与西方哲学史上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哲学家们发表了大量论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自由派知识分子梁启超谓吾尝说观思惟则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坠,固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
儒家在近代虽然经过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已经式微,但作为一个文化上的活体还是足以代表中华文明的,而墨家自汉代中绝之后只是死掉的文本——《墨子》,而没有活的传统,因之被人们认为根本没有资格介入普世诸宗教文明的对话,并能对其有所贡献。49年以后的墨学研究学者治墨的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摆脱不了本质主义的窠臼,无法以人类文明史观来超拔阶级斗争史观,墨家与儒家的学术论战被描绘为底层向贵族的阶级斗争。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英雄的结局演绎出一幕悲喜剧。蒋维乔谓墨家之学,融古今世界于一兼……而舍身救世之精神,尤非他家所及。
汉语学界相关宗教比较的议题,历多以儒耶对话、儒佛对话、儒回对话为主。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国学不仅是中国之学,更应该是普世之学。而自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之后,儒家之外的诸子逐渐沦为旁支,不再具有主导话语权的地位。腹朜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救宋之后,功成而不居,归,过宋。
墨学复兴,此其时也 比如墨学能够对接全球伦理。在介入当下时代的社会议题,例如民族主义、宗教对话上也十分无力。《墨子.非儒》对孔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几乎是凡儒家支持的,墨家就反对。这样做是为了禁止杀伤,行墨家的大义。
此三者诚人类最高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如此限制了墨学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亦将墨学中千古不易的真理下降为仅仅是地域性的伦理。
所以后世一些同情墨家的人认为墨学沦为千年绝学,乃儒家刻意打压的结果,是思想界一言堂的显见牺牲品。由于儒家文化的衰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流和小群的墨家就被知识分子重新发掘出来,用以比附和对接西方先进文化——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称为子学复兴时代,蒙尘千年的墨家思想一度得到高度重视。
这些全部体现了全球伦理黄金律的要求。墨家学派行事为人的独特风格,从墨家三代领导集体的个人事迹中,可见一些端倪。传达孟胜命令传绐田襄子的墨家弟子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田襄子以巨子之命制止不住。是故古已有人赞曰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皆是褒扬墨家急公好义、剑及履及的伟大精神。墨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并在逻辑学、光学、物理学、兵法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古代科技有卓越的贡献,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曾称赞墨家的科学成就超过整个古希腊。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裂开璜玉作为符信,约定:符合听之。
明末与利玛窦有交游的著名学者李贽亦在其《墨子批选》中借墨家思想批判宋明腐儒的假道学。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其又以天志为纲,奉行兼爱,则比之儒家推恩式的泛爱,更接近基督教突破五伦的博爱了。论到外方宗教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融通,也多以儒家为主,很少涉及墨家、墨学。
中国木匠祖师爷公输盘为楚国造攻城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弱小的宋国。西化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基督徒、传教士,他们关注墨家思想始于发现其与儒家思想的异质性,或出于改良国民性的考量而援墨入西,或出于本色化和传教的需要。
止楚攻宋,是墨家创始人墨翟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即便放在人类战争历史中亦见彪炳,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凡儒家反对的,墨家就支持。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当代墨学复兴应当发挥想象力,哪怕先作为思想实验,努力从中开掘新资源。
又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这10年来崛起的本土思想学派大陆新儒家,兴趣不在心性哲学的内圣,而在建制成型的外王,治学路径和言说方法已经溢出了儒学领域的范畴,为政治哲学和法学提供了新的角度。
(《吕氏春秋.上德》) 腹朜杀子。不过于其主要工作来说,应是立墨不在于非儒。
墨家在与儒家的不断辩难中彰显声音,传播思想,收纳门徒,亦因此而遭受自孟子以下儒家所下无君父的铁判。这是当代墨者的中国梦。
儒墨斗法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学术论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奏。在全球伦理的元问题——也就是黄金律上,汉语学界常规上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金律)与耶稣的(如果)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基督教金律)相提并论,皆被作为具有世界级文化重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底线共义和普世通则,前者是消极而肯定式的,后者是积极而否定式。宗教对话场域,墨学也大有可为。建立于社会的共同规则(底线共义)上,处在流动的关系变化中,使得处境的问题处境解决。
毫无疑问,随着当下的国学热潮,墨学又面临复兴的机会。墨学中绝,千古之谜 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
比之儒家,墨家思想无论从哪个层面都基督教有更多可比性,似更适宜作为代表参与诸宗教文明之间的对话。相比大陆新儒学,墨学能够提供更多切近当下普世价值又保守住中国文化本位的资源。
当然,墨离为三引发的学派内部分裂、墨者西入秦国被秦制收编、墨家尚同主张中潜隐的独裁倾向、后墨哲学在神义论鬼神观上的逻辑不自恰等,都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墨学中绝的原因。墨家与儒家并称战国时期两大显学,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世之显学,儒墨也。